“建文帝”曾在三清山藏身
2017.09.15來源:本站閱讀:16957
到達三清山腳下時,當地旅游局的一位領導宣布,給我們安排了一個特別的活動環節:請一位退休干部,曾經擔任玉山縣旅游局局長的官濤先生,給我們揭秘一樁跟三清山有關的歷史謎案。當時,這位官濤先生跟我們照了個面??礃幼?,是個訥于言的樸實之人。
乘索道上山,又攀爬了約兩小時,到達三清山名勝區中部的高山盆地“三清福地”時,官濤先生突現天降一般出現在我們面前。說實話,他的自我介紹不太討巧,“官員的官,錦濤的濤”,跟他的拙樸面貌與言語風格很不和諧。但是,進入正題之后的講解,即建文帝朱允炆曾經在三清福地一帶藏身的種種證據,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到他結束揭秘的時候,幾位名博,尤其是“梨花教主”趙麗華已經徹底被他的考證折服,對其建文帝曾藏身三清山的說法深信不疑。
官濤先生關于建文帝曾藏身三清山的探究始于多年以前,早在2006年,媒體即已報道過他的探究成果?!堵糜尉珠L稱破解建文之謎,朱允炆藏身三清山羽化》,這篇由新華社駐南昌一位記者發出的報道,有多家媒體作了轉載。官濤先生并未因此停止他探究的步伐,退休之后,仍然屢次登上三清山,進行實地考察。官濤先生建文帝曾藏身三清山的“證據”很多,有一些網上能搜索到,有一些可能是他的最新探究的結果,網上搜索不到。這里為了方便朋友們閱讀,選擇其中一些我認為較有趣味的證據,羅列如下:
三清福地的道教建筑物,大多為微縮小殿、小廟,這與建文帝當時財力不足有關。其殿堂雖小,但規制未減。進入“三清福地”之初,路邊有一座小型石質廟宇,額題“九天應元府”,取自雷神道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供奉雷神。但官濤先生認為,其中“應天”二字大有文章,或許暗指應天府南京。三清福地中,有自稱三清山開山之祖的道士王祜(1423—1515)的墳墓。墳墓的位置并不符合“左青龍右白虎前宣武后朱雀”的風水觀念,在三清福地的位置并不理想,據說墓前平地的石墻就屢被雨水沖垮;形制上,王祜墓也遠遠不及另一處陵園——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開山之祖,甘愿葬身次要之地,形制不敢超越不遠處的一座陵園,足見那處陵園主人不會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等閑之輩。
王祜墓附近,路邊巖石上刻有“方豪上”三字,暗藏建文帝的復國信息,其中“方”指因拒絕為朱棣登基草詔而被滅十族的大臣方孝孺。一座小型石廟宇前石香爐上的款識“弘治丁巳”,暗指朱允炆,因為朱允炆生于“丁巳”年。一處地面巖石被簡單刻成鼠身上附一小龍,表達的是報復之意:龍鎮壓鼠。朱允炆屬蛇(小龍),朱棣1360年生人,屬鼠。三清宮前牌坊上的一幅石刻對聯,“云路迢遙入門盡鞠躬之敬,天顏咫尺登壇皆俯首之恭”,“天顏”用于指帝王的容顏,而當時三清宮住持詹碧云正好身處咫尺之地。三清宮大殿石柱楹聯,“一統大明?;熟裼诎偈狼廊f世,三元無極存道氣于玉清上清太清”,傳說是建文帝隱身三清山時所題,口吻符合。
三清宮大殿門前的“清靜”方形水池底部有一條石龍,整個構成“囚龍”之勢,囚龍兩須,跟朱棣畫像有兩撇長須相似,囚龍四爪,合乎朱棣排行——老四?!懊饕鄙秸脖淘撇刂裰?,詹碧云就是朱允炆的化名,“明治山”暗指曾經治理過大明江山,“藏竹”并非藏著書冊典籍,“竹”諧音“主”,即皇帝。整座陵園的建筑,處處體現出九五至尊的意思,建筑風格與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實際上是暗藏讓人瞻仰曾經治理過大明之人的意思。陵園東北側,一處山巖上刻有“螣岡”二字,螣即蛇,民間又稱小龍,不但與朱允炆屬相(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農歷丁巳年)一致,也跟他即位時年僅21歲可謂“小龍”相符。
不得不承認,官濤先生的探究是引人入勝的。但是,正如明史專家方志遠先生所指出的,根據道教古建筑景觀、摩崖石刻、石雕、楹聯、景觀景點命名、民間傳說等,推測建文帝曾經隱居并埋葬于三清山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還需要漫長的考證,更有力的證據,例如詹碧云墳墓中的衣冠與尸骨,尋訪王祜的后人。
我對明史對建文帝都沒有研究,只能從研究方法上作一點判斷。我認為,官濤先生的探究,基本上是結論先行,一切的證據都只是為了證明這個先設的結論。這樣很容易出現兩個偏差:一是選擇性證物,有利于證明結論的證物都被注意到,提出來,而不利于結論的證物統統被隱藏,被忽略;二是證物的附會理解,證物本身原本并無深意,但結論在先的探究者,往往發揮想象力,深加挖掘,以證成其說。聽完官濤先生的揭秘,我跟若干相信他的揭秘的同行者說,不能輕易相信。我舉“鄰人竊斧”故事為例:當他懷疑鄰居偷了他斧頭時,鄰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像是偷他斧頭的人;他后來在山中找到自己丟失的斧頭后,鄰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再像是偷他斧頭的人了。我說,官濤先生正處于懷疑建文帝藏身三清山的階段,因此,在他眼里,一切的跡象都會指向建文帝就在三清山。
關于建文帝,由于他是歷史上少有的被叔叔奪去皇帝寶座的人,奪他寶座的人又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朱棣,而且,史書中關于他城破后下落的記載含糊不清,矛盾百出。因此,很能撥動人們的心弦,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爭論不休。關于建文帝的下落,我有如下三點意見:
一是,朱棣登基,朱允炆即使沒有燒死,他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作為皇帝,他死了。即使他的身體以僧道作掩護僥幸活著,也跡近行尸走肉,無關國計民生,無關歷史進程。加上明成祖朱棣的有意銷毀、刪改記載,制造迷霧(派人到處尋訪建文帝,有可能是為了制造朱允炆未死的假象,以免落下殘殺親侄的惡名),真相已經不在人間了。因而,建文帝藏身何處,目前看來,沒有太多學術研究價值。
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朱允炆心地仁慈也好,朱棣為人果敢有謀略也罷,他們都是幾百年前的古人,他們的爭奪死活,對我們而言都只是歷史故事??磦€熱鬧,借古人酒杯澆自家塊壘,掬一把同情的眼淚,泄一下胸中的不平,均無不可。但,也只是如此而已。建文帝本人,都已經“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了,我們有什么必要還在為他寶座的丟失,耿耿于懷、斤斤計較呢?
三是,一處名勝,是需要故事的。有關美麗女子的故事,有關風流才子的故事,美麗女子與風流才子的愛情故事,有關皇帝的故事,有關皇帝倒霉落魄的故事,都是我國人民喜歡聽的故事。因此,這些故事對于宣傳名勝,對于發展旅游業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像官濤先生那樣(早在官濤提出建文帝藏身三清山之前,上饒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黃上祈出版的著作《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其中《明代建文帝失蹤之謎和三清山追蹤》一文,已經對建文帝可能逃往三清山,隱居玉山境內,作了一些猜測和推斷),用十幾年時間去探究一處名勝與落魄皇帝的關系,講出許多引人入勝的情節,對于三清山,對于江西旅游業都是大有益處的。換言之,官濤先生的探究可能沒有多少學術價值,但是可以惠及當地旅游業,惠及當地民眾,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對我而言,游覽三清山,聽官濤先生講建文帝在三清福地的故事,是一種相當有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