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石刻
2017.02.05來源:三清山旅游網閱讀:44313
三清山石刻三清山三清宮景區。共有花崗巖摩崖造象、巖壁石刻、浮雕神物、石雕器物、石砌建筑260處之多。主要為明代摩崖石刻,以道教文化題材為主,又和諧融合佛教、儒教文化于一身。石刻集中華隱逸文化之大成,密設伏羲和周易兩重八卦玄奧迷宮,深藏密隱帝王陵宮于七星覆斗之中,形成并遺存下了道教建筑和皇陵建筑合二為一,頗具神密色彩的古建石刻文化。其奇異的構思,別具一格的道文化和陵文化渾然融合的實體布局,巧妙依托自然山水打造仙山福地的精典實例,與自然生態天人合一的微縮人工建筑,為中國道教建筑和皇陵建筑的結合提供了唯一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和范本,形成了中國三清山獨一無二“道陵合一”的古建奇葩,世界絕無僅有的多元石刻隱逸文化遺產瑰寶,被譽為“中國道教露天博物館”,中華隱逸文化的迷宮圣地。 三清山石刻分古代石刻和現代石刻兩種。古代石刻絕大部分為明代石刻,大多分布在三清山東北部和中部三清福地周圍,現代石刻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明代石刻文化淵深厚積,底蘊豐富,從三清山東部山腳金沙和北部山腳汾水開始到三清福地,以至玉京峰長達七千米的古石蹬道兩邊,依山傍崖,在清一色的花崗巖石壁上,沿途依次分布石刻建筑了殿府、門闕、牌坊、石人、石神像、石龍、石虎、楹聯、文字以及石筑墓冢共260處以上。
三清山古代遺留至今的石砌建筑、石刻人物、石刻神像名稱和數量有:
宮觀3座:三清宮、玉零觀、靈濟廟(宋代);
石陵1座: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
石墓1座:王祐兄弟墓;
石殿9座:龍虎殿、演教殿、靈官殿、魁星殿、天門左、右門神殿、風門左、右門神殿、潘公殿; 石府2座:九天應元府、糾察府;石臺2座:飛仙臺、西華臺;
石塔2座:風雷塔、碧云藏身塔; 石華表1座:天門“望天吼”華表;
石牌坊5座:三清宮牌坊、天門牌坊、福地東、中、西三朝牌坊;
全身石翁仲雕像8尊:風門左、右門闕翁仲,天門左、右門殿翁仲,演教殿殿前左、右翁仲,三清宮牌坊前左、右翁仲。 摩崖石雕明代人物神像21尊:清都吊橋左神像、清都吊橋右神像、掛冠嶺神像、結須巖神像、仙果石神像、乘鸞澗神像、躡云嶺東神像、躡云嶺西神像、瀘泉井神像、相泊巃神像、香云巖神像、張道陵神像、巖巃左神像、巖巃右神像、千步門神像、百步門北神像、百步門南神像、浮云橋神像、雷神神像、伏魔上相許真君神像、玉華紅云神像; 石
虎:龍虎殿前北浮雕1尊;
石龍:龍虎殿前南浮雕1尊;
石雕龍頭:三清宮石階下1尊;
古丹井:三清福地晉朝古丹井1口;
石鑿石砌水池7處:風門天一水池、登真臺壺市安井、玉華峰丹露井、三清福地凈衣池、清華池、涵星池、聚寶盆;
其它殿府內石雕石刻各式神像100多尊:碧玉巖2尊、龍虎殿21尊、糾察府6尊、演教殿18尊、九天應元府3尊、潘公殿1尊、費隱巖1尊、三清宮30來尊、靈濟廟、玉零觀各若干尊。另外,還有遍布全山的明代摩崖石刻文字、石刻楹聯100多處。
三清山古代遺留至今的石砌建筑、石刻人物、石刻神像名稱和數量有:
宮觀3座:三清宮、玉零觀、靈濟廟(宋代);
石陵1座: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
石墓1座:王祐兄弟墓;
石殿9座:龍虎殿、演教殿、靈官殿、魁星殿、天門左、右門神殿、風門左、右門神殿、潘公殿; 石府2座:九天應元府、糾察府;石臺2座:飛仙臺、西華臺;
石塔2座:風雷塔、碧云藏身塔; 石華表1座:天門“望天吼”華表;
石牌坊5座:三清宮牌坊、天門牌坊、福地東、中、西三朝牌坊;
全身石翁仲雕像8尊:風門左、右門闕翁仲,天門左、右門殿翁仲,演教殿殿前左、右翁仲,三清宮牌坊前左、右翁仲。 摩崖石雕明代人物神像21尊:清都吊橋左神像、清都吊橋右神像、掛冠嶺神像、結須巖神像、仙果石神像、乘鸞澗神像、躡云嶺東神像、躡云嶺西神像、瀘泉井神像、相泊巃神像、香云巖神像、張道陵神像、巖巃左神像、巖巃右神像、千步門神像、百步門北神像、百步門南神像、浮云橋神像、雷神神像、伏魔上相許真君神像、玉華紅云神像; 石
虎:龍虎殿前北浮雕1尊;
石龍:龍虎殿前南浮雕1尊;
石雕龍頭:三清宮石階下1尊;
古丹井:三清福地晉朝古丹井1口;
石鑿石砌水池7處:風門天一水池、登真臺壺市安井、玉華峰丹露井、三清福地凈衣池、清華池、涵星池、聚寶盆;
其它殿府內石雕石刻各式神像100多尊:碧玉巖2尊、龍虎殿21尊、糾察府6尊、演教殿18尊、九天應元府3尊、潘公殿1尊、費隱巖1尊、三清宮30來尊、靈濟廟、玉零觀各若干尊。另外,還有遍布全山的明代摩崖石刻文字、石刻楹聯100多處。